申论答题的原则有三个,一是“立足材料”,二是“政府角度”,三是“按问作答”。
所谓立足材料,是指作答前要认真阅读材料,一切答案要以材料为基础。
自2000年国考首次出现申论以来,历年申论试卷的题目都有依据材料作答的要求。以2000、2010、2018为例。
2000年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
2010年
A卷
一、认真阅读给定材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2.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二、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20分)
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该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三、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备的报告》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
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四、参考给定资料,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3.总字数900~1100字。
B卷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依据给定资料1分别进行概括。(1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2.给定资料3中,环保专家认为“兵库县堪称‘环保错位’的典型”。请结合资料内容,对“环保错位”的实质进行阐释。(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二)针对W市在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参考给定资料,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20分)
要求:(1)准确全面,切实可行;(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300字。
(三)A市市政府准备大力宣传推进对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工作,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20分)
要求:(1)对有关宣传内容的要点进行提纲挈领的陈述;(2)体现政府精神,使全市各界关心、支持污染整治工作;(3)通俗易懂。不超过400字。
(四)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以“海洋的健康”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确,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2)言语畅达,条理清楚;(3)总字数800~1000字。
2018年
A卷
(一)根据给定资料1,对调研组的调研材料,从成绩、问题和建议三方面进行概述。(15分)
要求:(1)准确、全面;(2)恰当提炼,条理清晰;(3)不超过350字。
(二)上级部门来W市考察,请你根据给定资料2,就W市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探索,写一份汇报提纲。(20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具体;(2)语言流畅,有逻辑性;(3)不超过400字。
(三)根据给定资料3,请你对画线句子“借用人的‘慧’,打造物的“智””加以分析。(15分)
要求:(1)观点明确,紧扣资料,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
(四)根据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想象力经济”的理解。(10分)
要求:(1)准确、全面;(2)不超过200字。
(五)请深入思考给定资料5画线句子“科学、艺术和古文化对于想象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成了想象力的源泉”,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B卷
(一)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请你概述这一发展过程。(10分)要求:(1)准确、全面、有条理;(2)不超过200字。
(二)给定资料2中,L村村支书面对村民土地调整的要求,发出感慨:“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请根据给定资料2,分析他为什么感到压力很大。(10分)
要求:(1)全面、准确、有条理;(2)不超过200字。
(三)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300字。
(四)S市将举办“城市样板工程展示会”,请你根据给定资料5,就其中地下管廊建设情况撰写一份讲解稿。(20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逻辑清晰,语言准确;(3)不超过400字。
(五)给定资料6中提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给定资料反映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联系实际,以“试谈‘有’与‘无’” 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字左右。
从这几份试题可以看出,没有一份试题是不要求依据材料(或资料)的。试题是行动的纲领,题目这么问,考生就得怎么答,这是来不得丝毫含糊的。
当然,同样是立足材料,不同的题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有的要求依据某一则材料,有的要求依据某几则材料,还有的要求依据所有材料。
因为申论是选拔政府工作人员的考试,所以它实际上也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模拟。
政府工作的很重要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处理各种材料。从上下级的公文、媒体的报道或网络的各种言论中,总结材料传达了什么意思,凸显了什么问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各种观点之间谁对谁错,如何理解相关内容,怎样解决相关问题。之后根据这些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开展公务活动,具体的方式可能是向上级做个汇报,或者给下级发个通知,有时还根据这些原始材料做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形成一篇文字材料供领导决策参考。
申论考试就是模拟以上工作的。“总结材料传达了什么意思,凸显了什么问题”实质上就是在进行归纳概括;“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各种观点之间谁对谁错,如何理解相关内容”就是综合分析;“怎样解决相关问题”就是提出对策;“向上级做个汇报,或者给下级发个通知”就是贯彻执行;“根据这些原始材料做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形成一篇文字材料供领导决策参考”就是文章论述。上述各种题型的作答依据只能是给定材料。
(1)答案到材料中去找
有些考生,自我感觉十分良好,总觉得自己社会热点积累得比较多,对很多社会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可能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于是在作答时,对给定材料只是简单看看,大部分问题完全依据自己的积累来作答。尽管他们的答案还挺像那么一回事,但最后的结果多半是惨败,原因就是轻视材料。
(2)弄明白“青”与“蓝”的关系
借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打个比方,把“给定材料”比作“蓝”,“答案”比作“青”,那么这个“蓝”和“青”,也就是“给定材料”和“答案”都有哪些关系呢?
第一,在归纳概括类试题中,“青”完全出于“蓝”。
第二,在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和应用文写作题中,“青”主要出于“蓝”。
第三,在文章论述题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忠于材料主旨
申论材料都有主旨,这个主旨是命题人对于材料所涉及问题的基本看法,一般是对某一类社会事件的官方态度。它一般贯穿于材料的始终,是通过领导人的讲话或借用真实案例体现出来的。我们在作答申论时,必须要忠于材料主旨,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思维都要与之保持一致,这是申论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的国考申论试题。这套试题涉及的是怒江水电开发的问题,整个材料充满了各方人士对于怒江开发的争议,且各执一端、都有道理:一方认为还是要开发,一方认为就不要开发了。那到底应不应该开发呢?
在给定材料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高兴地看到,大坝并未离我们而去,自然奔涌的江河之流将留在更多人心中。”随后,附上了胡锦涛同志的《在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录,摘录是这么说的:“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这些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所以,我们要开发怒江,但是要科学、可持续地开发,这就是整个材料的主旨。
当年许多考生就是没有抓住重点,作答时认为“为了经济发展可以适当牺牲环境”或“为了保护环境可以适当牺牲经济”,结果申论得分不高,原因就在于答案与材料的主旨相差太远。
所谓政府角度,就是在作答时必须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公务员的身份。具体说来,坚持政府角度,就是坚持客观辩证思维,既要看到成绩又要承认存在的问题;需要有担当和责任意识,能够遇到问题,主动承担责任,不回避不推诿;思想具有深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承认问题也能够妥善解决问题;最后,用语规范准确,体现政府语言色彩。
申论考试考查的是候选公务员适应机关工作的能力,或者说为政府工作的能力,所考的问题与政府工作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此我们思考的角度决不能脱离政府的立场。
站在政府角度作答,并非要你脱离群众。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必须了解民间的真实声音,必然会将政策建立在对时局的理性判断中。因此,正确的政府角度,不应该是高高在上,官腔官调。应该包含严谨、规范、审慎、低调的行政文化,其内涵必然包含平视角度——社会学的理性分析、仰视角度——置身于下层,体会民间的感受和呼声,尽量以低调、审慎的行政语言来表述。
从考试实践看,申论考试在特定试题中一般不会要求作答者以“政府”或“政府体系”以外的身份作答。比如:
① 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备的报告》的内容要点。(2010年国考申论A第三题)
②“给定资料4”中摘录了一篇W街道网上信箱的居民来信。假如你是该街道一名信访工作人员,请你针对来信反映的问题写一篇回信。(2014年江苏申论第三题)
以上两例,是典型的政府角度。试题①的假定身份是省政府工作人员,试题②的假定身份是街道的信访工作人员,考生必须把自己假定为相应的身份,从政府角度予以作答。
部分试题表面上与政府角度无关,实际上仍然有关。如:
①参考给定资料,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2010年国考申论B第四题)
②给定资料2中,L村村支书面对村民土地调整的要求,发出感慨:“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请根据给定资料2,分析他为什么感到压力很大。(2018年国考申论B第二题)
③请以"给定资料5″中李阿姨女儿的名义,给刘医生所在的W市第-人民院写一封感谢信。(江苏申论2018A卷第三题)
试题①是文章写作题,要求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写一篇文章,虽没有明确要求从政府角度写作,但文章题目本身其实已经规定了角度。试想,“海洋的保护与开发”是普通人需要思考的吗?要思考就需要站在政府角度,否则无法合乎逻辑地充分展开。试题②是综合分析题,要求分析村支书的那句话。表面上有没有要求从政府角度,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村支书是政府基层工作人员,他的工作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分析他针对工作发出的感慨,当然要从政府角度出发。试题③是一道应用文写作题,要求以李阿姨女儿的名义给刘医生所在医院写一封感谢信。表面上看来这与政府角度更没有关系。然而,仔细考量,它仍需要坚持政府角度。试想,W市第一人民院是什么样的单位啊?它不就是政府体系中的吗?老百姓给它写感谢信,不正是对它作为政府体系一员所作所为的评价吗?所以,考生要想写好这封感谢信,必须坚持政府角度。
坚持政府角度,主要体现在提出对策题、贯彻执行题和文章写作题上。
就提出对策题而言,要求考生站在政府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如完善设施,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监管,完善立法等等。如果是泛泛地对企业或个人提出要求,则违反了政府角度这一原则。
至于贯彻执行题,题干中经常会给考生较为明确的政府身份,要求考生写一些应用文,例如公开信、倡议书、回信、工作方案、通知、报告等等,如果考生不能站在政府的角度去思考这些内容,做这类题目就会很吃力。
对于申论大作文而言,一方面,站在政府角度思考作文的立意,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立意更加深刻,思考更加全面,眼光更加深远。另一方面,站在政府角度,作文语言更有严肃严谨性,更有官方色彩,更能获得较高得分。
从政府角度出发,意味着考生要注意什么呢?
(1)与中央保持一致
公务员考试是政府组织的,政府当然希望招聘理解政府、支持政府的人员,因此在试题的设计上会十分注重对考生政治觉悟、政策水平考察。考生要想获得好的成绩,就需要与中央保持一致。
与中央保持一致,一方面表现为要拥护中央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表现为要知晓并理解中央政府的各项决策。后者尤为重要。
所以,考生在作答时可以有创新,可以发表新鲜的看法,但一定不要与中央的大政方针相悖。
(2)正视问题,积极解决
在公务员考试中,考生们的答卷往往存在如下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喜欢讽刺挖苦。对社会上的大多数事情看不顺眼,否定这否定那。一种情况是喜欢空发议论。这类人对社会上的问题喜欢侃侃而谈,说得头头是道,可就是不考虑如何解决问题;或者虽然也谈到了解决问题,但流于泛泛而谈,空洞无物,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以个人身份或社会上某一类人的身份考虑问题。在发表议论时,常常说“作为一名大学生……”或“作为当代农民……”,这种角度和将要面对的公务员身份是不相称的。
上述在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三种情况,考生们要尽量避免。作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正视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解决。要从政府角度看待问题,纪要看到正面的、积极的因素,也要看到负面的、消极的因素;要客观地界定问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之道。
(3)杜绝口语
申论考试是选拔公务员的,公务员的文风理应严肃严谨,口语或口语色彩比较浓的文字当然不适宜出现在试卷中。考生需学习“官话”。“官话”,不是“耍官腔”,是指有一定政策水平和理论高度的语言。
按问作答,即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既不漏答,也不作不必要的发挥。
例如:
假如你是“给定资料8”中所倡导的“当一天环卫工人”体验活动的参加者,并且做了很多实事。当听到一些事市把这一体验活动与那些“作秀”行为相提并论时,你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请你对市民们形成这种看法深层次原因作出分析。
要求:全面、辩证,符合实际,篇幅不超过250字。(2013·江苏·第二题)
如下参考答案值得商榷。
市民形成这种看法的深层次原因有:
第一,政府在日常工作中不作为、假作为的情况过多。干群矛盾加深,群众对领导干部不信任。
第二,政府与群众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政务信息不透明。政府决策不能反映群众意志,群众对政府活动自然会反感。
第三,活动本身对于广大市民来说不具备实际意义。之前无疾而终的事例太多,活动效果还有待时间验证。
但政府“作秀”行为并非毫无意义。一是活动中也有工作人员在积极做实事;二是如果活动更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用事实说话,切合实际,言出必行,那么真实的数字和实实在在的效果终将平复质疑。
问题主要在最后一段:“但政府‘作秀’行为并非毫无意义……”。显然,这并不是题目要求的原因分析,属于明显的“不必要的发挥”。
又如:
请对“给定资料6”中所展现的两种不同“孝心”举动,作出比较分析,并谈谈自己的见解。
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明确。篇幅不超过200 字。(2014·江苏·第二题)
仔细分析题目,该题的答案应该包含三个方面:①两种不同的孝心举动;②比较分析;③自己的见解。以上三个方面,少了任何一点,即为“漏答”。以下答案是回答比较完整的:
两种“孝心”是:一是孟佩杰在贫困中对母亲不离不弃,一是学校以下跪喂饭的形式进行孝心教育。
二者都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孝道,精神上是一致的。但前者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践行传统孝道的行为,感动中国;后者则是为宣传孝道而外在的被动的行为,形式大于内容,效果欠佳。
孝顺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目前孝道在逐渐丧失,确需实行孝道教育,但其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淳朴家风的熏陶和正义社会风气的感染更容易弘扬孝道。
没有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