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政策公告

申论资料

行测资料

公基资料

面试专题

试题中心

关于我们

培训基地:南京 | 淮安 | 连云港 | 宿迁 | 盐城 | 徐州 | 镇江 | 泰州 | 扬州 | 南通 | 常州 | 无锡 | 苏州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申论资料 >> 指导 >> 内容
申论基础知识1
致远教育          发布时间:2020-12-19     点击:    
 

第一章 申论基础知识

第一节 什么是申论

什么是申论,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申论不就是公务员考试的一个科目吗?然而,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不少考生之所以在申论上失利,恰恰是因为没有搞懂申论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由大纲看申论

众所周知,在公务员考试中有一门科目叫申论,它是通往公务员之路必须迈过的门槛。那么,申论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和特点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

公务员考试分国考与省考,我们在考察考试大纲时,也应该兼顾这两者。

通过对历年国考和省考考试大纲的考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1.申论是能力测试。主要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

2.申论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如下几种: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同类别的岗位在能力要求上会有所侧重。

3.对申论的认识,设计者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笼统到具体的过程。譬如,无论是国考大纲,还是省考大纲,早年都只是笼统的提出几方面能力要求,后来才界定不同能力的具体要求,并对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作出区分。

4.不同能力之间的区别并非泾渭分明。譬如贯彻执行能力,直到2010年的国考大纲中才提出来。这并不意味着此前的考试就不需要这种能力。实际上,贯彻执行能力可以看成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部分。大约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上海大纲才没有特意提出这种能力。

申论资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

申论试卷包含三个部分: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

申论给定资料一般不超过10000字。

申论是主观性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满分为100分。

二、由试卷看申论

申论考试自2000年始,多年来,申论考试已积累了多套真题。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无论是A卷还是B卷,申论试卷都由三部分组成: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注意事项不必多说,重点说说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

(一)申论试卷之作答要求

通过对历年国考与省考的申论试卷作答要求部分的综合考察,我们发现:

申论考试要求考生须依据给定材料回答问题,须对给定材料作出概括、分析、撰写应用文与议论性的大文章。

2000年开始申论考试以来,国考申论的题量少则两题,多则五题,最终稳定在五题。

申论主要有如下几种题型: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提出对策题、贯彻执行题、文章写作题。

2007年起,国考申论试卷在作答要求上开始区分不同岗位,但共用一张试卷。2010年起,开始按不同岗位设置AB卷。

就江苏申论而言,起先在ABC三类考生中,只有A类考申论。后来,ABC三类都考申论。多年来,江苏申论题量稳定在四题。

(二)申论试卷之给定资料

以如下几份试卷为例:

1.2018国考申论:

副省级

这份试卷共有5则材料,6300字。材料主要是关于智能制造与想象力经济。

地市级

这份试卷共有6则材料,5951字。这6则材料长短不一,性质不同,总体上围绕一个主题:当下的城乡发展。其中,资料12,聚集农村发展,主要反映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资料3-6聚集城市建设,反映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2.2018年江苏省申论:

2018年江苏省申论A卷、B卷给定资料完全相同,都是6309字,只是在作答要求上有所区别。给定资料一共有9则,材料1-5主要涉及关心民众疾苦的人和事,材料6是来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的评价,材料7是新建的火车站广场成了晒谷场一事引发的热议,材料8、材料9是针对青年人的,前者是关于90后不同的人生态度,后者是对青年人的勉励。

2018年江苏省申论C卷,给定资料与AB卷不同,字数为6200字。有8则材料,内容主要涉及返乡创业。

小结:申论给定资料一般有若干则,字数为6000左右。如申论大纲所规定的,申论资料一般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

试卷考察结论:

申论试卷由三部分构成,即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

作答要求一般由三至五题构成,题型主要包括五种,即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贯彻执行题、提出对策题和文章写作题。

给定资料多在五至八则,内容涉及某一个或几个社会热点问题或现象。

三、申论究竟是什么

(一)申论一词探源

申论一词,来自哪儿?相当长时间内存在误区。请看如下说法:

"申论"一词,出自孔子所说的"申而论之"。(360百科)

所谓申论,出自孔子的申而论之。( 张仲彬编著. 明天,我们端什么饭碗 新版就业指导[M]. 2004

 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 徐卫,卢望平主编,公务员考试一本通,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6,228页)

申论出自于儒家经典《论语》,即孔子所说的申而论之。( 国家公务员考试命题研究专家委员会、命题研究组编《申论》2008

申论出自孔子的申而论之。(朱庆芳主编. 国家公务员录用招考A类职位 标准化考试大纲解读[M]. 2011

 申论出自孔子的申而论之。(何建民主编. 应用写作[M]. 2011

类似的说法,还可以列举出很多。以上说法的共同点是认定“申论”出自“申而论之”,且认定“申而论之”出自孔子的言论。

果真如此吗?先来看申而论之的出处。既然众多教材不约而同称申而论之出自《论语》或出自孔子之言论,那么,就让我们直接查《论语》(众所周知,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也只有《论语》一书)。《论语》全文21000余字,从头至尾找不到申而论之!显然,称申论出自孔子所说的申而论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错误,众多编写者没有尽考证之责,直接借用,以至以讹传讹了!

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后来出版的申论教材中,有些教材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修正。新的说法是:申论一词,出自古语所说的申而论之。这一说法以古语代替《论语》,回避了问题,显然是有可取之处的。然而,新的问题来了,申论真的是出自申而论之吗?

据李进先生考证,申而论之一语最早出现于清代的《御制文集》初集卷二《经筵御论》:则君子进而小人退,相需殷而相得彰,蔡传引而未发,故申而论之。申论一词根本非由申而论之演化而来,而是在古代即已广泛使用。试举一例。《南齐书·王敬则传》就有申论一词,军荒之后,县有一部劫逃紫山中为民患,敬则遣人致意劫帅,可悉出首,当相申论。在此,申论为展开申述、辩护之意。

(二)“申论”的含义

申论有名词义和动词义。

作为名词的申论,是一种考试科目,目前被广泛运用于公务员考试中。

作为动词的申论,可以理解为申而论之有陈述、说明的意思;是议论、论证的意思。所谓申论,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

从考试大纲规定及历年实际出题情况来看,申论考试为应试者提供了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这些材料,概括其整体或某一方面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实际方案,有时还要对某种现象或观点发表看法,最后再根据作答要求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三)申论性质与特点

1.申论考试的性质

申论是公务员考试的一个科目。公务员考试之所以要考申论,是因为申论所考查的内容与公务员的日常工作相似。看一名考生能否胜任公务员工作,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申论考得怎么样。

那么,公务员的日常工作是什么呢?这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办文、办会、办事。作为一名公务员,无论是省级以上职位,还是市级以下职位,无论是基层,还是上级机关,都需要有能力写作各种应用文章,都需要有能力承办各种会议,都需要有能力办理各种事务。这种种能力绝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能力,它需要过硬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可以这样说,申论考试是检查考生是否具有胜任公务员日常工作能力的测试。

2.申论考试的特点

1)模拟性

如前所述,申论考试是检查考生是否具有胜任公务员日常工作能力的测试。模拟性即指申论考试实事上是在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这种模拟体现在考试中,就是要考生注意身份角色的转换。面对申论试题,考生需要把自己当做准公务员,要站在政府角度思考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

2)综合性

从考试目的上看,申论测试不仅可以考查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考查应试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从考查表达能力看,申论测试既考查了普通文体的写作能力,也考查了公文写作能力。

3)适应性

适应性主要是指:申论考试,它不考查专业,而考查行政能力,适应所有的考生,超越所有的专业。

4)针对性

从考试目的来说,申论主要考查考生关注实际问题,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选拔出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充实国家公务员队伍。

从考生作答来说,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做题对象,即所给的材料。所有的答案都要在材料里去寻找、概括、深化,不要超越供料。

(四)申论与传统作文

申论是测试考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方法,但与传统的作文考核有所不同。

作文只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题目展开论述,侧重考核的是考生的文字功底。考生可以凭自己的主观好恶去立论选材,尽情张扬个性地放言宏论,因此,作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考生的写作水平,即纸上谈兵的能力,而无法全面体现考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申论则不仅限于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考察,更侧重于考察应试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针对性,能让考生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

此外,申论与传统作文还有两个显著区别:

1)角度不同

作文---任何人的角度

申论---公务员的角度

2)文体不同

作文---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申论---仅限公文和议论文

(五)申论与古代策论

作为一种考试科目,一般认为,申论源自中国古代的策论

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大多采用作文考查的方式,不同的文章体类在考试中具有不同的检测功能。自从统治者采用以文取士的体制后,在各类用作选拔人才的考试文体中,使用最早、频率最高、历久不衰的考试文体当数策、论二体。

策与论是古代的两种文体,策是对策,如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论是评论,如贾谊的《过秦论》。本来是各不相同的,但是被用到科举考试后,两者常常连称。在唐宋时代这两种文体区别还是很大的,策是对策,抒写自己对时务政事的看法;论是对古今经史人事的评论,两者泾渭分明。但明清以后,策题大多出自经史,答策不再涉及政治,只是显示学问,策与论遂混称,区别不大了。

纵观中国古代的选拔考试,主要有考核对儒家经典记诵、理解能力的帖经、墨义、经义、八股,检测考生文学才情的诗、赋,还有衡量考生言事论政能力的策、论。前两类在历代考试中都经历了用废变化,唯有策、论延绵不绝,历久不衰,这是与策论自身的内在特征密不可分的。第一,策论考核的内容广泛而具体,囊括了对治国政务的见解、对历史兴衰的臧否和对经典文献的理解。治国政务的理解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人事、文化、日用等诸多方面,而经典则几乎囊括了经史子集诸部。第二,策论与政府选拔人才的根本目的一致。无论是察举制还是科举制,选拔的人才都要是有见识、有能力的治国人才。策论的考核形式正适应了这种需求。历代政府在选拔人才时都重视策论,鲜明地表达了要求考生关注国计民生的导向,而广大考生也在应试策论的过程中,进行了言事论政的预演,培养了相关的能力,这无疑符合官员选拔考试的根本目的。

申论考试要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整理、概括其材料的要点,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对策,充分利用给定资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述自己的见解。申论论题的范围广泛涉及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领域,旨在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申论科目的设计,明显借鉴了古代策论考试的命题意图和具体形式,而与当今一般议论文考试区别开来;当然也进行了改造和发展,从而更为适应现代公务员选拔的需求。

申论与策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的问题是给定的、明确的,无需考生自己探索。申论的问题是考生根据材料提炼和总结出来的,从复杂的现象和现实中看出问题,然后扩展论述。它比策论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自发性,主题也具有更大的随机性。

本类推荐

没有

本类固顶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