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概括题训练
五、归纳概括题训练
资料一
1.开学那天的安大校园里,最显眼的便是“拖家带口”的新生了,少则“一带一”,多则“一带三”,记者还在校园里看到一名新生是“一带八”。
“来来来,你拿这个。”“你把那个重的拿下来。”“你把车开到旁边去。”上午8时30分左右,在安大西门口,新生小程(化名)的母亲正在指挥旁边的四五个亲友“干活”。在母亲的指挥下,不一会儿,几箱行李被亲友们拿空,小程则空手站在旁边看着大人们忙碌,插不上手。行李全部拿下后,一群人簇拥着小程走进校园。记者数了一下,除了小程外,一共还有8名亲友。
在校园里,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宿舍怎么走啊?”“校园卡去哪里充值?”“家长会什么时候开?”走在安大广场四周,到处可以看到提着大包小包的家长急切地询问着。
安徽大学艺术系的史虹艳也是带着一支浩荡队伍来报到的,母亲、舅舅、舅妈还有三岁的小弟弟。记者跟随史虹艳一起来到宿舍楼,一到寝室,母亲与舅妈就不停地忙碌着,擦洗桌子,铺床。史虹艳来自山东聊城,第一次出远门,“我妈不放心,所以把舅舅一家也拖来了。”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认为,在中国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独生子女承载了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寄托在孩子人生最重大的转折点上,是可以理解的。另外,有些家长借着机会来省城或者来安徽旅游,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也无可厚非。“假如只是对孩子不放心,我觉得大可不必。”王云飞表示,孩子走向社会不能总在父母的呵护下,必须培养自己的独立性。
2.保时捷帕拉米拉、路虎揽胜、凯迪拉克、奔驰、宝马X6,这些平时只有在电影或车展上才能看到的豪车,记者昨天在安大新区看了个遍。“平时哪有这么多车,今天都是来送新生的。”学校保安说。
上午8点,安大磬苑校区西门广场和九龙路两边已经停满了车辆,其中不乏名车豪车。这些高级车出现在校园外,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老百姓谁买得起这些车,肯定是非富则贵,开车送孩子显摆呗。”的哥王师傅说。
“开私家车报到是个人的选择,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一些家庭有能力购买豪车,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这样的排场总归有一些不合适。” 王云飞表示。
王云飞认为,开名车豪车送新生报到有三种情况:开公务车、私家车和借来的车,这三种人走到一起来,形成了一种比拼的状态。“一些家长驾公务车送孩子,是要坚决谴责的;有的家长感觉送孩子上大学,要风风光光的,于是借了好车来送孩子,其实夸张的浮华并不会引起其他人的关注,很多人可能只会一笑了之。”
王云飞认为,开豪车送新生其实没有必要,可能会毒化社会风气和孩子的心灵,建议家长考虑对孩子的影响。“一些家长认为,开好车来,其他人会非常羡慕,孩子也会觉得要通过外在的东西来展示自己。然而一个人真正的强项在于思想,大学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的人格,这与奢华和铺张浪费是格格不入的。”
3.近日,网友“滨湖老张”在合肥某论坛上发帖讲述了他送孩子去大学报到的经历。“滨湖老张”说,孩子开学前,一直央求他买个手机。后来给儿子买了个一千多块钱的手机,孩子很不高兴。开学时,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孩子推了推他,“爸爸,你看,车上(接送车)的那些人用的都是iPhone。”中午到学校附近吃饭,他刚掏出自己的老诺基亚手机,一下子遭到了儿子的“奚落”:“爸,这手机还拿出来干啥!”到了儿子寝室,“滨湖老张”发现,同学们穿的都是阿迪或者耐克,虽然当时他没说什么,但是能感觉到儿子心里的失落。
“说实话,这一路既兴奋,又失落,悲喜交加,心中充满矛盾。”“滨湖老张”在帖子中表达内心的感受,“我的孩子,不是老爸不给你买,而是想让你知道、让你明白一些道理才是最重要的。我的孩子,其实咱们家里买苹果也没什么,但是我想让你靠自己的能力买你想要的东西……”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安徽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王邦虎教授表示,现在很多大学生攀比心理比较严重。“这种心理是很危险的,学生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不是一味追求物质条件。”王邦虎表示,大学教育重在教导大学生“如何做人”。
“新生刚入学时,辅导员要加强品德方面的引导。”王邦虎表示,教师在给新生上课时,重要的不是教多少知识,而是以言行引导,“求知识、求技术是次要,人的基本素质才是主要的。”
结合给定材料,指出大学新生入学时的种种问题,并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资料二
1.垃圾已经成为中国城市面临的紧迫问题,目前中国城市人均每年产生量达400公斤,而中国粮食人均拥有量是380公斤。另据统计,全世界每年产生的4.9亿吨垃圾中,中国城市已占1.3亿吨,堆积如山的垃圾污染环境,而且严重影响着居民的身体健康,也给城市财政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只中国如此,垃圾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由于大批游客持续涌入造成的沉重垃圾负担,世界著名度假胜地马尔代夫群岛中的斯拉夫士岛,已由风光旖旎的美丽天堂变成了浓烟滚滚的垃圾场。马尔代夫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色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人,但是多于本土居民两倍的游客也给马尔代夫留下了大量的垃圾。在马尔代夫,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是把垃圾运到固定的小岛斯拉夫士进行集中焚毁。久而久之,斯拉夫士岛就由“天堂”变成了垃圾遍地的“地狱”。斯拉夫士岛的“遭遇”让人不胜惋惜,而这一变化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垃圾处理的重新思考。
2.很多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成功的解决了垃圾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东京都23个区的人口在逐年增加,可城市产生的垃圾和被最终填埋处理的垃圾却逐年减少。那么,东京都的人口没有减少,垃圾为何会越来越少呢?
首先是用法律约束,从源头控制垃圾的生成量。日本有较为完善的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在各种法律约束下,日本国民均依法进行“3R”实践,从源头上有效减少了垃圾的生成量。“3R”是减少、再利用、循环3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核心意思是尽量不购买和使用容易产生大量垃圾的物品,尽可能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不轻易抛弃,尽可能使物品循环再利用。与此同时,东京都还实行严格的定时分类投放垃圾的制度,有效控制垃圾的二次污染。
正因如此,东京都23个区的垃圾量从1989年历史最高水平时的近500万吨减少到2008年的306万吨,减幅超过38%。目前,东京都人均日产垃圾仅为1公斤。
其次是注重资源回收,减少垃圾总量。比如,“清扫工厂”不仅负责辖区内的垃圾收集搬运,可燃垃圾到了这里还会经过高温焚烧,产生的煤气用于发电,产生的热量用于供热,炉渣灰和灰尘送往“灰溶融设施”制作建材,铁铝等金属进行回收,焚烧垃圾产生的有害气体经处理后实现无毒排放。经“清扫工厂”焚烧后,可燃垃圾的体积仅为原来的二十分之一。
上述各项措施不仅使东京都的垃圾生成总量逐年减少,每年因无法处理而填埋的垃圾量也大幅下降。据统计,在历史高峰时的1989年,垃圾填埋量近250万吨,而到2008年时已减至不足50万吨,填埋负担大大减轻。
3.在城市垃圾处理方面,德国一向走在世界前列。除了其著名的垃圾分类系统外,德国在垃圾处理机构的运营方式上也有着先进经验。
以首都柏林为例,柏林是德国第一大城市,拥有340万人口。城市清洁公司每年处理柏林家庭和企业产生的近100万吨垃圾,清扫总面积达136平方公里的街道。该公司任务虽重,却能在德国同类企业中做到效益最好、成本最低。
这得益于柏林城市清洁公司2001年启动的“效率提升计划”。该计划以3年为一期,截至2009年第三期结束时,通过运营体制改革、优化人员配置、加强成本核算等措施,共节省开支1.6亿欧元,裁减了近2500名员工。预计到2012年第四期结束时,其运营成本还将大幅减少。
除了当下较为“时髦”的垃圾分类法,乐于追求时尚的法国人还喜爱用交换物品的方法来处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每当家里有了闲置的“垃圾”,主妇们便把它们放到临街处、车库出口或者妇幼中心,以便需要的人能够及时找到并再次利用。这种交换不仅从源头上减少了垃圾的产生,也帮助了他人,值得借鉴。
材料中提到了各国对垃圾处理问题的情况,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各国的做法对我们垃圾处理有哪些启示。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200字。
资料三
1.连日来,国内旅客列车网上购票启动的消息引起百姓普遍关注。
“从网上买到火车票,我只花了10分钟!”10日11时许,市民李东亮在乌鲁木齐火车站换票专门窗口拿到了他在网上订购的火车票。买火车票不再排队、轻点鼠标10分钟完成,方便快捷的网上购票让李东亮感到轻松兴奋,网购成功后,当天他就赶到火车站换票。“网上购票,盼了好久了。”李东亮说,他要买一张14日去汉口的卧铺,因害怕耽误时间,提前一天就在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完成了注册。10日7时,李东亮在被窝里打开电脑,登录网站、选车票、下订单、确认支付,整个过程10分钟就完成了。随后,李东亮的电子邮箱和手机都收到了铁路客服发来的成功订票短信。“订了一张中铺,很方便。”李东亮说,以前要是想买上车票,基本上得提前一天去排队,像现在车票紧张时,排在前面也不一定买得上卧铺票,而网购点点鼠标就可以解决。因为是联网售票,7时30分订票就相当于排在了窗口第一位,买到票的几率很大。当天上午,记者登录网站体验购票发现,从注册到购票成功,十几分钟就足够完成所有程序。当日11时,李东亮用身份证和订单号,在火车站的专门换票窗口成功换取了纸质车票,“比排队省事多了。”
2.据《青年报》报道,农民工“购票难,返乡难”问题一直是我国民生的问题之一,网购火车票这一新型购票方式的推出,对于不懂电脑和因特网的农民工来说是否真的有意义?根据问卷调查,因火车更为便捷、安全、快速,90%以上的在外务工人员回家采取的交通工具为火车;近10%的受采访者采取长途汽车的方式回家。在选择火车回家的农民工中,78.3%的农民工会选择到火车站或代售点窗口购票,他们认为当场拿到火车票更加安全,更加妥当。
对于网络购票,近6成农民工只是“听说过”,只有18%的农民工曾经尝试或使用过网络订票。近七成的人都不熟悉网络购票的操作流程,近三成的人认为网络购票不够可靠。大多数农民工表示,首先自己不懂电脑,其次没有这样的硬件设备,工作累了一天也没有时间去学习。调研队发现,网络购票在老一代农民工群体中显得并不那么实用,但新一代农民工的素质有很明显的提高,网络购票有一定的需求量。
调查者说:“在我们所调查的农民工中,对网络购票的信任程度较低;限于经济条件和工作条件等多方面因素,他们不愿尝试也没有必要一定用网络购票的方式购买火车票。另外,从交谈中我们也能感觉到,这些农民工也知道自己社会地位不高,宁愿自己多花些时间来买火车票,也不愿意麻烦其他人帮忙网上订票。”
网络购票是为专为熟练使用网络的人群而设,需要下载安装证书、注册登记、网银支付。网络购票,对于文化水平偏低、对网络陌生和生活艰苦的农民工来说,比通宵排队购票更不现实。“
3.有网友在微博上提醒称,12月10日起全国铁路特快列车开始互联网售票后,打着“出售火车票”旗号的钓鱼网站也趁机行骗,利用搜索关键词,论坛发帖等方式设置购票陷阱。通过钓鱼网站网购火车票,一些旅客收到了订票信息,以为自己成功买到了票。但到售票窗口或代售点换取纸质车票时,才发现取不出票,只能是白跑一趟。
署名“耿晶”的评论文章说,火车票网上售票使乘客购票更加便捷,免去了在窗口彻夜排队的苦恼,同时也能减轻火车站及代售点在节假日期间的售票压力。
不过,对于网上购票能否改善买票难的状况,也有一些网民认为不能期望太高。署名“何连弟”的网络文章说,旅客“买票难”的真正症结,还在于运力与需求不匹配。网上订票只是一种新的售票方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运力紧张的局面。
署名“时言平”的评论文章说,网络订票只是拓宽了买票的途径,实现了购票者的分流,解决了买票拥挤的问题未必就是解决了高峰期买票难的问题。如果铁路运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那么票源紧张的问题必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网民同时也担心火车票网上售票将引发诸多新矛盾。署名“芬芳上瑞”的博客文章说,首先是票源的分配问题。如果网络上的票源分配过多,会导致火车站现场售票以及电话订票的票源不够;而票源分配过少,会导致网络订票成功率大大降低,网络订票也就名存实亡了。其次是如何防止黄牛利用网络订票大肆“囤票”。再次是订票手续费的问题。
时言平说,除了票源问题,再一个就是如何实现高峰期购票的公正透明。由于运力紧张、票源不足,于是火车票每到这一时节总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硬通货。既然是硬通货,那么必定有各种蝇营狗苟行为的存在。博主“网络浪子”也担心地指出,会不会有人当上网络火车票的“倒爷”,使乘客利益受到损害?还有网友担心网上售票将给不会上网或没有条件上网的人群带来不公平。
结合给定材料,谈谈对网络购火车票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楚,不超过350字。
资料四
1.“作业当堂清,书包不回家;我们快乐学,个个顶呱呱。”山东烟台中小学生中流传的这段童谣,反映了近些年来当地实施素质教育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喜人局面。同时,一项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现状的担忧和反思。这一正一反的例子说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破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教育改革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素质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兴国必先兴学,强国必先强教。现在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事业,让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各级政府应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对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按照4%的目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2.“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从入学考到毕业考,从期中考到期末考,从中考到高考……自入学起,每个学生都要经历不计其数、名目繁多的考试。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考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必然还会长期存在。但考什么、怎么考,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落实的成效。
但在现行考试评价制度下,考试依然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对学生的评价仍然集中在考试分数上,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集中在升学率上。特别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不仅“指挥”高中,左右初中,而且已经影响到小学甚至学前阶段。有人提出“高考不改,素质教育就不会成功”。为此,必须通过改革,建立起更加合理、公正、公平和科学评价学生的体系。
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树立正确办学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真正把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个学生的进步,为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
3.提起素质教育落实难,人人都有一肚子苦水。有专家形象地用“家长焦虑、学生郁闷、教师困惑、社会迷茫”,来形容人们的纠结与无奈。如此这般,就陷入一个素质教育人人期待、却人人无力,应试教育人人声讨、却人人助推的“僵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不仅是学校的事,也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只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良好育人环境,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不少家长怀着望子成龙的期待,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不顾子女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学“奥数”、考证书、上“占坑班”……成为应试教育的“推手”。其实,这是对教育规律的扭曲,而很多家长或浑然不觉,或无可奈何。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成长的第一站。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能盲目地揠苗助长,甚至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应该配合学校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避免“学校减负、家长加压”,把家庭变成“第二战场”。
此外,社会对人的评价机制、用人机制,对教育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目前社会上还存在单纯追求学历、追求文凭的倾向,人们仅仅靠拼升学、拼职业才能赢得社会尊重。大力营造“身份无高低、职业无贵贱”的社会风气,消除行业歧视,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努力消除社会浮躁之气、功利之风对教育的侵蚀,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
请根据给定材料,谈谈你对“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资料五
1. “我们用鲁教版教材,其他地方用人教版、苏教版,孩子学习质量不受影响吗?”“我要给孩子转学,但新学校用的版本变了,怎么办?”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对于目前中小学教材版本繁多的现象,老师和家长之间存在诸多争议。
8月2日下午3时许,记者在三站图书市场遇到了市民王女士,她正带着女儿选购图书。说起烟台现下的教材时,王女士有点担心。“听朋友说,现在不同的地方用的教材都不太一样,有些地方用的就不是鲁教版的,不同版本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呀?”
在烟台市幸福小学的语文教师付海英看来,虽然教材版本不一样,但对老师教课和孩子学习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符合当地的地方特色,适合当地的学生,不管是什么版本的教材都是可以的。”付老师说,“可能这个版本选这篇课文,另一个版本选了另一篇,但对孩子来说,在不同的选文中能掌握课标要求的识字量、阅读技巧和锻炼能力,就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对于和外地学校教材版本不一致引发的争论,烟台教科院语文教研员孙明芝认为,不能简单地去评说学制的好与坏,不同版本各有其特点。“版本不统一,肯定还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去编写,即使稍微有些差别,大的方向肯定是一样的。”孙明芝教研员说。
2.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想为孩子转学,却因教科书版本不同而犯难。曾有家长在网上发帖抱怨,教材版本不统一成为学生转学一大障碍。这种说法南通路小学一位3年级数学老师也很赞同。他表示,教材版本繁多对老师和学生都会造成不便,虽然跨区域转学的学生很少,一年里学校也就来个十个八个的,但是对这些转校生来说,要适应陌生的教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青岛海逸学校校长林立春却不这么看。“虽然版本不一致,但都是跟着课标走的,”林立春说,而且现在考试不会围着教材出题,所以版本不同没多大影响。林立春觉得,现在的课程标准更多的是一个大方向上的要求,给老师留下了更多发挥空间。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烟台中学现用的教材是鲁教版。市民刘先生的孩子上初中一年级,他告诉记者,孩子之前用的教材是青岛版的。小学数学教材是青岛版,中学却换成了鲁教版,刚上中学的孩子在知识衔接上有一定困难。烟台永铭中学教数学的田老师认为,虽然教科书版本不一样,但是对孩子影响不大,现在中学用的鲁教版是在北师大版本的基础上专门为五四学制的学生编写的。以数学教科书为例,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在知识点上都是紧贴课程标准来的,没有很大的差别,不一样的地方可能在于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顺序上有差别。 “有的可能先讲代数,有的可能先讲几何,但总的知识点是相似的。”田老师说,从教课的情况来看,学生们的接受情况都挺好。
既然因版本不一引发的争议如此多,那对于统一的教材版本,大家又作何评价呢?“我觉得版本太多不利于教研。好比按人教版教课,用的是它的课件,但这课件在其他地方可能就不能用。如果教材统一,课件就都能通用了。”南通路小学的一位老师说道。
3.中国教育学会青岛实验学校初中部教英语的孙老师介绍,小学六年级跟初一的英语教材存在知识点的重叠交叉,老师在教学前要先看一遍小学教材,同时进行摸底调查后再进行下一步教学。 “各种教材版本对知识点的要求和具体细节、编排顺序也不一样,学生接触很不适应。”教了15年初中数学的裴老师说。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官方微博曾做过一个小调查,参与投票的113人中76人投票支持全国统一教材。曾有媒体报道称,从2010年底,在出版社之间就流传着文科教材回归统编的消息。随后,扬子晚报又报道称,教育部将统编语文、德育教材一事目前还只是传闻,暂时没有接到文件。截至目前,“大一统”的做法仍在论证阶段,具体实施时间仍是未知数。
请根据给定材料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概括双方争议的理由。
要求:准确、全面,字数不超过250字。
资料六
如果地铁站台或者行驶中的地铁列车失火了,大量乘客如何有效疏散?如果12级台风登陆上海,那些高层建筑上的玻璃幕墙顶得住吗?……这一个个“如果”,都是上海某大学防灾救灾研究所的一个个科研课题。
上海某报记者报道:最近在全市开展的“我为城市安全献一计”活动,引起研究所专家们的密切关注。一方面,他们为市民居安思危意识的增强和诸多防灾好点子欣喜;另一方面,专家们很想提醒:“防灾不能只考虑技术手段——给城市打造‘金刚罩’,更得在‘人防’上多下工夫,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大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城市公共交通若都能配备全程监控,运行和安全系数就更高了”;“上海越江隧道已经有10多条,针对可能遭遇淹水事故的危险,不妨装上安全阀门,需要时可用来挡水”;“预防高楼玻璃幕墙掉落,应该对建筑做整体风洞试验”……这些意在为城市套上一个水火不侵“金刚罩”的设想,很有道理,提出这些建议的专家中不乏院士。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一座城市不可能为了防范一些小概率的灾害事故,不计代价地增添防灾设施。”该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地下建筑安全与灾害应对的H博士,对地铁渗水和隧道渗水实地考察过多次,他对于一些学者提出为越江隧道增设“挡水阀门”的建议,并不完全认同。他说,“据我了解,国内有个别隧道安装过这样的阀门,但可以想象,常年用不上;后来有一次搞演习时决定用一下,却发现阀门由于年久失修,机械失灵,根本没法动。”
H博士想用这个案例说明两个道理:第一,为了小概率事故而砸重金设防,心理安慰作用远远大于实际作用,要不要这么做,应全面考量;第二,如果装备上了,则怎样保养维护,工作人员能不能熟练操作,都是必须重视的“人防”环节,否则,当有朝一日预想中的特大灾害真的发生,“金刚罩”极有可能派不上用场。
“防灾设施,从理论上说总是不足的,因为它们应对的往往是适当程度的、发生概率较高的灾害事故。”研究火灾防范的C研究员力挺H博士的观点,这位研究员对轨道交通实地考察过多次,他关注的焦点是地铁站点和车厢里的消防设施,他注意到,站台和车厢里的屏幕会经常播放视频,告诉市民一旦发生火灾险情如何紧急疏散,强调必须做到的一些要领。当被问道“地铁里有没有专门的消防逃生通道”时,C研究员回答:“上海地铁的逃生通道,其实就是我们平时上上下下的那些楼梯,并没有其他的特殊通道”。他说:“一旦有险情发生,要减少人员伤亡,最关键的是工作人员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疏散人群——这属于‘人防’,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演练;我们现在似乎更看重灭火器数量够不够、是不是放在容易找到的地方,但险情出现时现场肯定乱,工作人员能不能及时顺利地拿到灭火器?会不会熟练使用?这些都是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或许有乘客就在灭火器旁边,但又有几个人会用?”
“老实说,怎么用灭火器,我还真不知道。”说这话的,是另一位年轻的研究员Y博士。防灾专家也不会用灭火器?她坦率承认,并随即以此为例指出了城市公众教育的许多薄弱环节。“无论社区里的大爷大妈,还是写字楼里的白领,防灾知识都是从小册子、展板、讲座或者网络上看来的。且不说所知有限,即使认为不少人一无所知,也并不为过。而且就算有人并非一无所知,也未必有用,因为没有转化为能力。”Y博士说,汶川大地震、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发生后,很多单位都搞过安全演练,可很大程度上是“演戏”。
根据给定资料,对专家们所说的“技防”“人防”加以解释。(10分)
要求:精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资料七
1.党的十八大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同时,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宏观管理,也必须强化评价工作,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
2.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内外部多方面的原因,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导致了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传授轻全面育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制约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近日引发热议。这部“待产”的小学生减负新规在民间舆论场遭遇了迟疑、质疑甚至“多年‘减’令如山,负担依旧”的麻木。细观小学生“减负十条”的具体内容,不可谓不是素质教育的“正本清源”之举。例如,拟取消低年级考试不留作业、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等内容,从而破解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1988年5月,国家政委发布规定,“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2000年2月,教育部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切实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教育部门在下达“紧急减负令”10年后的2010年,课业负担不但没有减下来,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还付出了健康的代价。数据表明,10年间,小学生近视率翻了一番,由20%达到40%;初中生近视率高达67%,增长近20个百分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1999年以来,中国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在持续减少,“学习日”近八成学生睡眠不足,周末也有超过七成睡眠不足。而长期睡眠不足;损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带来长期的精神创伤和人格障碍。
重负之下,拔苗助长,教训非常深刻。机械重复的学习,只能培养出工匠,轻松快乐的创新创造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大师。沉重的负担,压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个性,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引人思考,让人焦虑。
4.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国内减负工作中多缺乏问责机制。对违背“减负令”的学校,政府并没有制定明确的问责规定;即使有规定,也只在执行之初象征性抓典型,随后就不了了之。如果没有严肃的问责机制,此次新规的执行前景将不乐观,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只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学校首先应该在教育观念上作出调整,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门需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科学、多元评价体系;学校更需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把学习的负担变成求知的快乐。
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认为,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学校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天性、能力和情商。周旭说,学校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后,也要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如,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的选修课,成立相应的社团,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一些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小学阶段不留作业“一刀切”式的规定不符合实际,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一些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缺乏,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学生放学后无所事事,恐会成为电子游戏厅、网吧的“常客”。因此,可根据年级、学生个体差异,适当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作业量一定要适度。
5.“只有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数是升学唯一指挥棒的现状,才能真正撼动‘谁减负谁倒霉谁挨骂’的怪圈”。如今,我们国家的教育仍然是以分数作为标准,对于进入名校的渴望压抑了无数的家长和学生,“进入名校才能获得更美好的未来”似乎是绝大多数家长都认可的一条准则。如此来看,要想真正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还他们一个真正的童年,就需要国家积极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取消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存在,让教育公平真正落到实处,受惠于每一个孩子。
6.在美国,老师不会布置太多作业,但鼓励学生到社区做义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据统计,约有60%的美国12周岁以上的青少年在暑假期间参加过做义工的活动。如在流浪者收留中心为无家可归的人做饭,在图书馆帮图书管理员整理书籍,在学校辅导同学功课。义工与孩子们将来能否上一所好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学校会将此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一般孩子在高中毕业前,平均每年的社会义工服务时数不低于100小时。
在加拿大,放暑假前老师会发给学生一个日记本,以及几道难易不等的课题。课题需要翻书或上网查阅资料,再进行编排组织成文。这个课题可能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也可能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意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动手查阅资料和组织材料的能力,此外,学校还会给学生们一份推荐书单,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乐趣。
根据给定材料,概括减负政策的推出备受关注的原因。
要求:概括全面,条理清晰,语言简练,表达准确,不超过300字。
资料八
1.2011年5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这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禀性,也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技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机、有希望的民族。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要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抓住机遇,顽强拼搏,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2011年1月26日,由我国热心科普事业的两院院士和科普专家学者共同评出的2010年全国十大科普事件在京揭晓,“张悟本事件”上榜。张悟本原为纺织厂下岗职工,由于有人“包装”、“炒作”,其出版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销售火爆,而被称为“养生食疗专家”。2010年2月湖南卫视《百科全说》为他做了专题节目后,其知名度更是迅速窜升。2010年5月有媒体报道其学历有造假嫌疑,他大讲特讲“绿豆煮水喝能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还能治肿瘤”、“长条茄子可以吸油、降血脂,还能治肿瘤”,此种食疗理念也遭到质疑。5月26日,张悟本煞有介事地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媒体质疑。但不久,经媒体和相关单位调查证实,张悟本所称出身于中医世家,父亲张宝杨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他曾就读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医药专业,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分会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研究员、并是卫生部首批营养专家等等,均系子虚乌有。国内知名的中西医专家也对其“养生理论”进行了批驳。
就是这样一位伪专家,用他的伪科学,把“悟本堂”变成了一些人心目中的神仙台,找他看病的人趋之若鹜。据《成都商报》报道,有人因按张悟本的方子喝绿豆汤导致胃病、痛经。还有网友发贴称,他花了2000元找张悟本看病,开的方子却是绿豆汤和冬瓜汁,用了不但没有好的效果,倒添了不少毛病。
张悟本的神医骗局被拆穿,其“行医”场所悟本堂也很快被拆除,一个靠着绿豆汤、白萝卜、长茄子“理论”忽悠民众的假专家,终于无法再混迹江湖了。但是,张悟本倒台了,科学养生的讲坛上,治病救人的场所里,谁将登台,满足群众对养生保健、疾病预防以及少花钱治好病的需求?
包括张悟本在内,一些所谓“神医”、“养生明星”的发迹,固然与其本人骗术高超,媒体包装炒作推波助澜,以及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有关。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受到群众如此的追捧,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群众对普及养生保健知识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养生方面的信息越来越关注。我们周围有许多货真价实的医学专家,他们在理论素养、临床经验方面都有上乘水准,也出了不少论著。但是,他们往往忙于教学、诊疗、写论文、做研究,活动范围仅限于学术圈,没有将学术知识转化为群众需要的、通俗易懂的养生常识,或者说这种转化的力度还不够,所以假神医才占有了市场。
“张悟本事件”像个多棱镜,折射出多种问题。浙江的姚某曾经是张悟本的粉丝,作为一个平民,他曾被张悟本的理论深深吸引,他曾试着生吃冬瓜汁,晚上不吃荤,还动员别人也跟着做,他说:“我现在为自己的无知愚昧感到惭愧”。不过,他又继续发问:“张悟本出事了,每个人都恨不得踏上一脚,但他走红时,那些高贵的脚在哪里呢?”如果专家和有关部门能更早更及时地戳穿张悟本“假神医真骗子”的嘴脸,那么受蒙骗的群众应该会少得多。中国科普研究所专家H表示:“科学界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理性引导公众,一方面很容易造成谣言四起、恐慌蔓延的恶性后果,也会造成科学家公信力的丧失。”
3.2010年11月25日,中国科协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进行发布。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一个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在三个测量维度中“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与国外的差距较大。以国际通用的科学知识测试题的平均正确率来看,2008年美国的水平为64%,2010年中国的水平仅为41%。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上,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升缓慢。而对于“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这个维度,国际上没有统一的题目和标准可供对比。中国科普研究所专家A说:“历次调查都显示,中国公民不相信迷信的比例是很高的,而且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很小。”
除了对科学技术信息感兴趣外,几次调查还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中国公民主动参与科普活动和参观科技场馆等的意愿在增加,参与机会和比例也在增高。以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参观情况为例:2010年参观过的公民比例为27.0%,比2005年提高了17.7个百分点。2010年因“本地没有”而未参观过的公民比例为37.6%,比2005年降低了18.1个百分点。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渐关注,近年来“养生热”持续升温,已形成了巨大产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北京益派市场咨询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704人参与), 82.9%的人明确表示自己需要养生。调查中,40.8%的人表示自己的养生知识主要来源于“专家”,来源于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人更是超过半数。但自从张悟本等所谓“养生专家”被曝光后,不少人开始对时下流行的“养生理论”产生质疑。
国家一直以来都是重视科学,科学几乎成了最终的价值判断标准,如果说某事科学,就意味着一路顺风、绝对正确而且靠谱,反之,就是垃圾。但奇怪的是,到今天,普通民众不仅没有具备起码的日常科学理性,连常识都没有。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失败,不仅孩子没有教好,成人的社会教育也都冲着文凭去了。科学常识早就被丢在十万八千里之外。有的人不信科学信邪说,越邪越信。一些缺乏科学修养和理性判断的媒体工作者热衷于用“神秘现象”、“一夜成名”等传奇性娱乐性的“新闻”来吸引公众眼球。以无中生有的“水变油”到夸大其辞的“基因皇后”;从肆意炒作的“纳米”,到遍地开花的“国内首创”、“国内一流”,这类与科学精神相悖的不正常现象,都曾被新闻媒体,包括在全国具有相当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媒体“充分肯定”,大唱赞歌。正如萨根在《魔鬼出没的世界》中所指出的:“落后的科学普及所放弃的发展空间,很快就会被伪科学所占领”。
根据给定材料,请你分析张悟本事件折射出哪些现实问题?
要求:问题全面明确,分析恰当透彻,表述简洁明了;不超过200字。
资料九
1.一个人的性格与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实践中得出的真理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打基础的教育,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那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自身修养将给孩子的个性品质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又正是性格形成的时期,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戍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位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2.一只鹌鹑在麦地中间筑巢。当她的孩子们渐渐长大,麦子变黄的时候,她对小鹌鹑们说道:“农夫收割麦子的日子快要到了。我现在出去给你们找食。我不在的时候,你们都给我待在巢里别动,小心点儿,别让任何人发现你们。如果那个农夫来了,你们留神他说的话,听他什么时候要割麦子。我们要见机而行。”说完,老鹌鹑便飞走了。
不一会儿,农夫带着他的儿子来到了麦田,察看了一下麦子,然后对儿子说:“麦子成熟了,我们该收割了。我明天一早就去邻居那儿,同他们商量,请他们来帮助我们收割。”又过了一会儿,老鹌鹑噙着给孩子们的食物飞回来了,问他们是否听到点什么。一只小鹌鹑回答说:“那农夫同他的儿子来过了,他说:明天他要去请邻居来帮助割麦子。”老鹌鹑听后说:“别怕,这麦子还不会马上割的。因为那些邻居不会那么快就答应帮别人干活的。”第二天一大早,老鹌鹑又要外出觅食了,她对小鹌鹑们说:“留点神,那农夫准备什么时候割麦子,看是否能听到一些新的消息。”那农夫又来了,对他的儿子说:“我看,谁也不会来了。这些邻居都靠不住。我要去同亲戚朋友谈谈,让他们明天来帮我们收割。这麦子再不割的话,就要烂了。”当老鹌鹑回家时,小鹌鹑们叽叽喳喳地说:“妈妈,快给我们在别的地方筑一个新的巢吧!那农夫明天就要带他的亲戚朋友来割麦子了。”可是,老鹌鹑回答说:“亲爱的孩子们,那些亲戚朋友也不会马上到一个外乡的农田里来干活的,所以,你们注意听着农夫明天说的话!”下一天早上,那农夫和他的儿子又来了,农夫非常伤心地朝麦田扫了一眼,说道:“我看,想靠别人的帮助都是不行的,不管是邻居,还是亲戚朋友。这庄稼今天是割不成了。两把锋利的镰刀已经摆在粮仓里了,明天一早我们两个就开镰。这麦子不能再耽搁了。”小鹌鹑马上就把这个新消息告诉了他们的妈妈。老鹌鹑听了说道:“瞧,这才是真正的收割时间。我们迁移的时候也到了,寻找别的住所去吧!亲爱的孩子们,起身吧!明天早上我们还待在这里的话,那么我们大家的生命恐怕就保不住了。”
3.大学者胡适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现今社会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请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严格教育,对孩子“错爱”、“宠爱”、把孩子惯得不像样,如对人没礼貌,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而由父母、爷爷奶奶代办,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做事磨磨蹭蹭等。不少大学生、高中生中均出现过要父母给盛饭事件。我们绝对不要认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称之为“事件”,是认为这种孩子“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树大并没自然直,反倒长成歪脖树。
孩子一天天长大,但无论怎样长他们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处处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其实孩子的能力经常是出乎我们想象的,关键是我们会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大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好像一夜之间孩子就会做些我们从没特意教过他的事情,我们会惊讶:他怎么学会的?这就是孩子,只要我们肯放手让他迈出第一步,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可能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让他们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轻松,但孩子一次做不好会有两次、三次,总有一天会做好!如果不让他去做,恐怕将永远做不好。我们在家尽量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大人盛饭、倒茶水、扫地等,现代社会交际能力也很重要,也要重视培养。我们一是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二是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我们家庭和睦、幸福,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伤害往往大于大人,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心理,缺少责任感和爱心,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肥沃土壤。重视德育,会做人才会做事。德育主要从要求不说谎、不要别人的东西、不乱丢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德育内容也是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当然,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还有,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家长不能居高临下,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另外孩子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每天都抽出一点儿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作业完成得如何,学习顺利吗?有什么新鲜事,心里有没有不愉快呢?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错误时,及时与孩子沟通,予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同时,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人和事说起,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从而激起心灵深处无穷的动力。同时,爱玩是小孩的天性,不用过多的课外培训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
人,要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孩子也一样。不能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处于紧张的备战状态,做好与别的孩子的拼死赛跑准备。很多家长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还站都站不稳的孩子,就给报的是音乐班、美术班、舞蹈班,稍稍长大一点点,就给报奥数班、外语集训班、作文辅导班等等,还在在这名目繁多的辅导班面前,频于应付,措手不及,终于,孩子会变得浮躁、叛逆,专和家长对着干。这样做,反而会欲速则不达。孩子需要玩,需要游戏,在游戏当中,孩子的自然天性会得到安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很多性格品质也会自然形成。让孩子像个孩子,让孩子拥有自己健康烂漫的童年,做父母的也就尊重了孩子,尊重的孩子的权利。
家庭和学校之间要经常保持联系,保持一致,家长应当主动到学校去拜访老师,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态度,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态度,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等情况,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回家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要及时与老师沟通,避免在教育孩子方面走弯路及孩子一些不好习惯的养成。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吗?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家对孩子的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而且一些方法还在不断地摸索,我们将不断地努力,汲取别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与老师、家长们共同探讨,使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
根据给定材料,请分析这段文字主要想说明什么问题?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问题全面明确,归纳恰当透彻,表述简洁明了;不超过200字。
资料十
1. 梁晓声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一个试验者对一批被试验的孩子说:“大哥哥现在要出去一下,先发给你们两块软糖。如果你们能等到大哥哥回来后再吃这两块软糖,那么回来后就再发给你们两块软糖;如果你们忍不住要把这两块软糖吃掉的话,那我回来后就不可能再给你们软糖了。”于是,这位试验者说完就扬长而去。过一会儿回来后,发现有的孩子已经把软糖吃了,有的孩子垂涎欲滴非常想吃但最后还是忍住了,也有一些孩子非常镇静地等着另外两块糖。对这群孩子进行追踪研究后发现,过了十七年,当时吃了软糖的孩子多半没有成功,而当时没有吃软糖的孩子则多半成功了。于是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人能不能约束自己的欲望,能不能延迟满足,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自然界,潮涨潮落、日落日出、月圆月缺、花开花谢这些现象或许都是自然界情绪的一种表现。人也是自然界物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的情绪也会像潮水一样涨涨落落。每天早上,我们从床上醒过来的时候,情绪就与昨天的不同。昨天的欢乐,会成为今天的悲伤;而今天的悲伤或许又会成为明天的欢喜。在我们的心里似乎有一个轮子,不断地从欢喜转到悲伤又从悲伤转到欢乐。
但是,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不能任由情绪自然地表现,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也一定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你的情绪若不正常,会直接影响到你的心态,也会影响到你的工作效率。试想,一个老板一大早走进公司就阴沉着脸,下属见了会有何感想,他们会想老板不是跟太太吵架了,或者就是公司的事情有些不妙了。而如果你是一个销售人员,你恐怕更要学会控制你的情绪,因为没有一个老板希望销售员的情绪反复无常,遇到事情不会控制自己。
2.我们注意到,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对本该是自己处理的事毫无主张,事事都依靠家长;也有些孩子年龄虽然不大,却很自觉。早上自己按时起床;自己上学;放学回家,自己抓紧时间做作业……向这些家长求教,我们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我们把这些家长的成功经验概括为——自主性:指人在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它表现为个体自由地、独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种状态。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体现为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由的选择。
婴儿当然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有这样一位母亲,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送他上学还要费力地背着他走,直到离学校几十米远的地方,因为怕老师看见,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来……如此被母亲呵护长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从何谈起呢?作家长的,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但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 有一位父亲,他在孩子3岁多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愿意做的事:玩,看电视,画画,拼图,或者什么也不干……无聊了,他最终还是会主动来找父母,父母就给孩子一些指导性的建议。长此以往,孩子便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时间。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采取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有一位母亲看到5岁的孩子对洗碗感兴趣,就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洗碗了。
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想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有一位家长的成功经验是:孩子问我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他,而是让他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他也不来问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在穷困家庭的孩子,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长应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求他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
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机遇就会和你擦肩而过。家长的任务应该是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培养孩子善于抓住机遇、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一位小学生偶然同妈妈讲起学校要进行英语选拔赛的事情,妈妈就鼓励英语成绩不错的孩子争取参加,并告诉她,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把握住一个机会就意味着在成功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在小学升初中时,这次比赛的成绩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孩子非常感激妈妈的提醒,以后很主动地在各种机会中表现自己。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在一起也难免有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之间的矛盾时,家长应鼓励孩子去面对它,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动辘由家长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为了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让孩子从小既学会合作,又学会竞争。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在他的身边树立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有一个学生学习差,某阶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数第一名。父母一再鼓励孩子不要灰心,要敢于和别人竞争,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点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赶上他没问题。在孩子取得胜利之后,父母又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一轮暗中的较量……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不少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可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家长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有一位家长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家长本来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却发现她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于是,家长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同时也提出要求:她对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一定要坚持一个阶段,把舞蹈学好。
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样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有一个孩子特别爱玩泥,而且能捏出一些花样来。于是家长主动给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泥塑和橡皮泥,对孩子说:“你要玩就好好学、好好捏、好好练,要有新点子。”在家长的鼓励下,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初中毕业时,已经能轻松捏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并以此特长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
上述这些条件的创造,只是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主性,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家长还要不断和孩子进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励孩子,评价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务,使他的进步永不停止。
根据给定材料,请说说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做法?
要求:问题全面明确,归纳恰当透彻,表述简洁明了;不超过200字。
资料十一
新鲜空气、“土鸡土鸭”、淳朴民俗、逃离雾霾……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开始期待走出城市圈,走进“美丽乡村”。乡村游的火爆,不仅惊艳了都市白领,也成为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的“利器”。然而,火爆的乡村游不断暴露出粗放发展、景区人多、路堵、车难停、小吃量小价贵、不卫生,相比这些众人熟知的“陈年槽点”,配套设施不健全、没有特色体验单一,缺乏完善产业链条、不能形成长足吸引力,项目盲目上马,开发时城市化、雷同化明显,展示乡村差异、挖掘乡村内涵、突出乡村特色不够等诸多问题,让众多乡村民俗游项目遭遇发展瓶颈。
提起乡村游,人们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词语,或许是农家乐。曾几何时火热的农家乐,已逐步被“袁家村”们所超越。号称“关中第一村”的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更是曾创下连续三年,每年吸引游客300万人次,年营业额超10亿元的骄人战绩。
袁家村的成功,不仅在令陕西老牌旅游胜地,秦始皇陵博物院(兵马俑)、骊山华清宫、华山(在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兵马俑接待游客11.4万人次、华清宫接待游客6.96万人次、华山接待游客7.03万人次)等景点自愧弗如的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参与其中。咸阳马嵬驿、周至沙河水街、蒲城重泉古镇、西安白鹿塬民俗文化村、兴平宏兴码头以及西安永兴坊等乡村游景点,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起来。网络上的一篇《神奇袁家村PK疯狂马嵬驿》的文章,在引起网友极大讨论的同时,更是炒热了乡村旅游这个话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为数不多敢和袁家村“怒怼”的马嵬驿,在刚刚过去的“五一”三天小长假期间,共接待游客46.6万人次,已赶超袁家村的43万人次,虽不及茯茶小镇的61.3万人次,但在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中已属前列。
背靠杨贵妃墓,再借助唐朝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使人感叹美人香消玉殒的同时,联想到“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杨玉环与唐明皇这颇显悲情的爱情故事的“推波助澜”,“在历史文化上,这使得马嵬坡更加具有些神秘色彩和悲剧的爱情故事”,在外地读大学的张萍说,这是他第二次来到马嵬驿,不仅仅是因为马嵬驿具有的悲情历史故事,还有就是这里凭借地势沟壑的布局以及陕西的一些特色小吃。
“与袁家村平坦的地势不同的是,这里的地势不一,高高低低的,还有一些古老的城垛和城楼。”张萍笑着说道,在高处的城楼上面,不仅能够看到底下熙熙攘攘的人群,还能够看到远处的景色。“能够放松一下心情呼吸新鲜的空气,还能够吃到特色的小吃,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依托乡村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的新兴旅游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壮大,已然成为旅游业的一块“新大陆”。据此前相关媒体报道,2016年陕西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7亿人次,占到全省总接待游客数量的38%,综合收入达到210亿元,从业人数24万人。并且我省已经成功创建17个旅游示范县,31个旅游文化名镇和97个旅游特色名镇、157个示范村,以及由陕西省旅游局遴选出来的十大乡村旅游带和十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在首次发布的中国社科院舆情实验室《2016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中,我省的乡村旅游也仅次于浙江,排在全国第二位。
与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马嵬驿相比,周至的沙河水街,就没有那么多历史可讲了。“我们这里,中间是河道,两边是房屋,看着还颇有种江南水乡的特点。”沙河水街附近的村民李社教说,他和家里人晚上散步的时候,都会经常到水街里面去转转。
李社教家在沙河水街附近有一块耕地,“地不大,只有不到一亩地,之前还会在地里种小麦呀、蔬菜呀一些东西。”李社教说,2014年沙河水街建成以后,就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许多游客在园区内无法停车以后,就将车辆随意停放在了路边,车辆一多也就影响了这里的交通。所以他和许多村里人一样,都将自家耕种的土地空出来,来供游客停放车辆。“一次收费10元钱不限时间,平时上班时间几乎没人停车,就只有节假日的时候人才多。”在五一假期的第一天,李社教的停车场里就停放了一百多辆车,收入一千多元。
“不方便,极其不方便。门口有一个停车场,但是不对外,必须要有介绍信或者通行证才能进。否则就得停在路边,或者找农家停。”4月30日,西安市民马学武带着家人开车来到白鹿原影视城游玩,在通往景区的107省道上拥堵很长一段时间后,终于将车开到了景区门口,此时他才发现没处停车,路边的村民门口能停车的地方都停满了游客的车辆。“没有想到,这么多车啊!”马学武急得满头都是汗。经过近半个小时的辛苦寻觅,马学武终于瞄准了一个车位,总算解了燃眉之急。
“相比起成熟景区,乡村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信息发布等更为薄弱。”资深乡村旅游研究专家李战民坦言,在旅游高峰时期,即便是成熟景区都面临堵车、停车难、接待量“爆表”的问题。乡村游目的地多以粗放、随意为主,这样的问题就更加明显。
地形、文化加小吃的民俗小镇,也少不了颇具当地特色的表演。在马嵬驿和永兴坊的中心地带,都有一个小型广场,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戏台,时不时也表演些展现陕西民俗的节目和乐曲,广场上还会摆放一些圆桌和椅子。在游客小王看来这是个好事,“可以向外地游客展现陕西的特色文化。”小王说,令他不解的是广场上摆放的椅子并不能免费坐。“一坐上去,马上就会有服务员模样的人过来,问你喝什么或是吃什么,如果你什么都不消费,就会让你离开。”
其实这不单单是小王一人的烦恼,更是表达了广大游客的心声。在马嵬驿和永兴坊记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随后又在广场上转了几圈,也都未发现有供游客休息的凳子。而且不仅仅是广场一处,在整个景点,园区内供游客休息的凳子也都少的可怜,还有部分游客不得已拿张报纸铺在花台旁边,坐下来歇歇脚。“或许是乡村旅游发展快,时间短,一些配套服务措施和基本公共设施都未跟上。但一个好的景点,不仅仅是有自身的特色,一些便民的服务及基础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采访中,不断有游客就吐槽很多乡村民俗小镇等景点,卫生间、停车场、WiFi网络、游客服务中心以及供给游客休憩的凉亭等都很缺乏。在实地探访中记者发现,部分景点中,便民服务设施虽然也有,但都很少并不完善。比如永兴坊有直饮水处,但只有一处而且还已损坏,并不能使用;沙河水街卫生间很少,人流量一多还需要排队;宏兴码头虽然有一些带有特色的凉亭和自助贩卖机,但都很稀少。据该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因为景区还在建设和完善中,所以一些便民服务设施都还在建设当中。“下一步我们会增加园区内的凉亭、自助贩卖机和卫生间。游客服务中心也正在建造中,建成以后,可供游客休憩、饮水以及供残疾人使用的轮椅。”
看景听音、吃农家乐,上午去了下午走;千村一面、到了哪里都一样;脏乱差、服务不规范……游客需要什么旅游体验?乡村游发展的瓶颈如何打消?乡村游产业如何升级?
“说千篇一律有点过,但说大同小异估计大家都会赞同,内容基本上就是地方特色小吃、人造景点、简单的乡村农业体验。一些景点节假日人稍多一些,平时游人很少,有的甚至变得冷冷清清。同样是乡村民俗游,一冷一热的变化告诉我们,没有文化依托、没有精神体验、没有成熟的发展思路,仅靠小吃一条街是留不住游客的。要破解乡村游面临的瓶颈问题,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经营者、开发商可能会有不同的思路和办法,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避免盲目模仿,一切还是要从创新开始。”李战民在调研中发现,就在一些人造古镇经营惨淡,苦苦支撑甚至关门歇业之时,一些新的项目还在上马。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许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已经有意识的展现自身的特色,从而逐渐避免“千村一貌”。马嵬驿依托当地地势地貌,永兴坊则仿照唐长安城的布局,沙河水街依靠沙河来建造,宏兴码头则以渭水古渡码头为特点。
要使乡村旅游长久发展下去,不仅要具有自身特色来吸引游客,景点还要留的住游客。“宏兴码头不仅有马戏团表演,还有草坪婚礼区、儿童乐园等供游客嬉戏游玩。”宏兴码头景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宏兴码头还将建有温泉浴池以及酒店,来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娱乐设施。不仅仅是宏兴码头一家,马嵬驿、袁家村、茯茶小镇以及白鹿原等乡村民俗小镇,在利用自身优势的情况下来布局下一步的规划。
从以上材料看,我国目前乡村游的短板主要有哪些?该如何解决?
要求:概括全面,对策可行,条理清晰,语言简练,表达准确,不超过300字。
没有
没有